学院新闻
法语系成功举办重要文学讲座
2017-04-26
2017年4月20日下午,我院法语系在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新楼301会议室成功举办重要讲座:《文学、情感与认识——以司汤达、奥斯汀、穆齐尔等为例》。主讲人是著名文学批评家、理论家,日内瓦大学文学院教授、日内瓦学术协会主席、瑞士国家情感科学研究中心“情感动力与美学情感”项目负责人帕特西亚•隆巴多(Patrizia Lombardo)女士。该讲座得到了欧美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文学部的大力支持,被列入“欧美文学系列讲座第48讲”。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法语系董强教授主持了该讲座,法语系助理教授王斯秧老师进行了精彩的现场翻译。
隆巴多教授谈到,文学是一座描述情感世界的宝库,它往往比心理学或情感科学的描述更加丰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都在再现与暗示情感。比如李煜《相见欢》中的这句词:“……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或以拉辛最美的悲剧之一《费德尔》(1667)中爱的激情为例,它杂糅各种复杂的感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人类情感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们发现拉辛的诗句凝聚了他们的理论中最重要的三个原则:一,情感通过生理性的反应表现出来。二,一个情感片段是否重要,是由评估过程决定的。这个评估过程非常快,可以是无意或是有意的,自动的或是由句子、概念所表达出来。当代心理学家称之为“评估”,哲学家称之为“认知前件”。三,情感可以被辨认出来、被意识到。
隆巴多女士精彩演讲
隆巴多教授认为,其实,许多作家同时也是情感理论家,例如法国作家司汤达和奥地利作家罗贝尔•穆齐尔,他们可以被视为当代认知理论的先驱。穆齐尔对情感现象做了大量思考。他的笔记和随笔表明他想要建立一套真正的情感理论。他的长篇小说《没有个性的人》中有三章借主人公乌尔里希之手,勾勒出一套现代的情感理论。穆齐尔-乌尔里希认为:情感既是状态又是过程,它伴随着不断的、快速的调整,也伴随着评估,而评估导向行动或思想。司汤达同样强调头脑与心密不可分,智性与感情融合在一起。他深信认识人的心是哲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哲学未来发展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人更好地生活、寻求幸福的必要条件。他在自己所写的艺术史、小说、笔记、书信当中,处处都在分析他称之为“灵魂的运动”的情感。两位作家提出的这种独特的观点,与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盛行的理性与心对立的观点大不相同。
另外,两位作家都认为,语言没有足够多的名词来表达多种多样的情感,因此要用形容词或副词来表达它们微妙的差别。他们尝试对情感现象分门别类,并试着用强度与持久度来划分情感现象。关于这一点,隆巴多教授以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的一个片段为例,展现了小说是如何通过文学手段来描绘感情世界的细腻与复杂的。
隆巴多教授最后指出,当今研究者对于文学与艺术中的情感研究注重公众的反应,即读者与观众的反应。曾被文学现代主义所忽略、甚至受到攻击的这种考虑,今天又成为研究的热点。大家谈论“共情”现象,就是读者体会虚构人物的情感,置身于他们的处境。一些哲学家,例如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努斯鲍姆,就认为文学有助于培养这种重要的道德情感,那就是对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关于“共情”现象,隆巴多教授放映了意大利导演达里奥•阿金图的电影《司汤达综合症》中的一个片段,并以此结束了这场讲座。
会议室座无虚席
隆巴多教授曾师从二十世纪下半叶法国最著名的文艺批评家罗兰•巴特。她的研究具有前沿性和跨越性,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与方法。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互动,热情提问,隆巴多教授也对这些问题作了耐心、详细地解答。讲座效果非常好,与会者有70余人。它不仅吸引了法语系的师生,来自英语系、德语系、西班牙语系和世界文学中心等其他语系的老师和同学也踊跃参加。
隆巴多教授与秦海鹰、董强教授在讲座后参观法语系
隆巴多教授谈到,文学是一座描述情感世界的宝库,它往往比心理学或情感科学的描述更加丰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都在再现与暗示情感。比如李煜《相见欢》中的这句词:“……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或以拉辛最美的悲剧之一《费德尔》(1667)中爱的激情为例,它杂糅各种复杂的感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人类情感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们发现拉辛的诗句凝聚了他们的理论中最重要的三个原则:一,情感通过生理性的反应表现出来。二,一个情感片段是否重要,是由评估过程决定的。这个评估过程非常快,可以是无意或是有意的,自动的或是由句子、概念所表达出来。当代心理学家称之为“评估”,哲学家称之为“认知前件”。三,情感可以被辨认出来、被意识到。
隆巴多女士精彩演讲
隆巴多教授认为,其实,许多作家同时也是情感理论家,例如法国作家司汤达和奥地利作家罗贝尔•穆齐尔,他们可以被视为当代认知理论的先驱。穆齐尔对情感现象做了大量思考。他的笔记和随笔表明他想要建立一套真正的情感理论。他的长篇小说《没有个性的人》中有三章借主人公乌尔里希之手,勾勒出一套现代的情感理论。穆齐尔-乌尔里希认为:情感既是状态又是过程,它伴随着不断的、快速的调整,也伴随着评估,而评估导向行动或思想。司汤达同样强调头脑与心密不可分,智性与感情融合在一起。他深信认识人的心是哲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哲学未来发展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人更好地生活、寻求幸福的必要条件。他在自己所写的艺术史、小说、笔记、书信当中,处处都在分析他称之为“灵魂的运动”的情感。两位作家提出的这种独特的观点,与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盛行的理性与心对立的观点大不相同。
另外,两位作家都认为,语言没有足够多的名词来表达多种多样的情感,因此要用形容词或副词来表达它们微妙的差别。他们尝试对情感现象分门别类,并试着用强度与持久度来划分情感现象。关于这一点,隆巴多教授以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的一个片段为例,展现了小说是如何通过文学手段来描绘感情世界的细腻与复杂的。
隆巴多教授最后指出,当今研究者对于文学与艺术中的情感研究注重公众的反应,即读者与观众的反应。曾被文学现代主义所忽略、甚至受到攻击的这种考虑,今天又成为研究的热点。大家谈论“共情”现象,就是读者体会虚构人物的情感,置身于他们的处境。一些哲学家,例如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努斯鲍姆,就认为文学有助于培养这种重要的道德情感,那就是对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关于“共情”现象,隆巴多教授放映了意大利导演达里奥•阿金图的电影《司汤达综合症》中的一个片段,并以此结束了这场讲座。
会议室座无虚席
隆巴多教授曾师从二十世纪下半叶法国最著名的文艺批评家罗兰•巴特。她的研究具有前沿性和跨越性,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与方法。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互动,热情提问,隆巴多教授也对这些问题作了耐心、详细地解答。讲座效果非常好,与会者有70余人。它不仅吸引了法语系的师生,来自英语系、德语系、西班牙语系和世界文学中心等其他语系的老师和同学也踊跃参加。
隆巴多教授与秦海鹰、董强教授在讲座后参观法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