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跨文化交往与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

      2016年9月24日至25日,“跨文化交往与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和沙特伊斯兰事务部共同主办,由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阿拉伯语系、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东方研究中心和沙特驻华使馆文化处承办。

\
与会代表合影

      参会的正式代表有沙特伊斯兰事务部部长助理、文化交流项目执行总监阿卜杜拉•莱希丹博士、沙特驻华副大使艾哈迈德•穆瓦莱德,全球温和运动首席执行官纳沙鲁丁•伊萨,伊斯兰世界联盟助理秘书长、沙特国王大学伊斯兰文化系教授阿迪勒•沙迪,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前驻埃及大使杨福昌,中国前中东问题特使、前驻沙特、埃及大使吴思科,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杨志波,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副院长、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付志明,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程美东,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主任、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林丰民,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资深教授、沙特阿卜杜拉国王国际翻译奖获得者仲跻昆,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南亚系历史语言学家段晴教授,宁夏社科联党组书记徐永富研究员,上海宗教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葛壮,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王新生,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院长程彤、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马丽蓉,北方民族大学阿拉伯语学院院长杨言洪,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学院院长肖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东方文学研究室主任钟志清,四川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副院长吴昊,广东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贾海涛,福建龙华寺住持宏玉法师,青海新丝路回医药研究院院长谭启龙,以及其它来自国内外高校、智库等40多个机构的学者和官员近70人。

\
阿卜杜拉•莱希丹博士代表沙特伊斯兰事务部部长发言

      另有来自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学生和首都各个高校的沙特留学生近50人也参加了开幕式。中央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网和《今日中国》杂志社等单位的媒体记者对研讨会从各个侧面给予了报道。

\
杨福昌副部长致辞

      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主任林丰民主持了开幕式。沙特驻华副大使艾哈迈德•穆瓦莱德、外交部前副部长杨福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杨志波、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副院长,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付志明先后发言,沙特伊斯兰事务部部长顾问莱希丹博士代为宣读了萨利赫•本•阿卜杜•阿齐兹的讲话。沙方代表在讲话中阐述了跨文化交往与文化对话的重要性,并介绍了沙特知识交流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宗旨,同时他们还对本次会议的研讨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够通过此次研讨会推动中阿文化交流与合作,也推动伊斯兰文化同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杨福昌部长在讲话中对沙方的观点表示赞同,并补充了中方在文明交流对话问题上的立场,即要承认文明的客观性与平等性,各个文明之间要加强交流而非相互排斥,不能将恐怖主义与特定宗教和民族挂钩。杨志波会长和付志明教授则分别从各自的工作出发,着重介绍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现状和北大的阿拉伯语教学情况。

\
付志明教授发言

      开幕式结束之前,中方与沙方互赠礼物,特别是宏玉法师向沙方和部分学者赠送的书法作品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
宏玉法师向沙特伊斯兰事务部赠送书法作品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和沙特伊斯兰事务部在举办研讨会的目的上达成了共识:希望通过文明对话的形式,消除不同文明宗教间的误解,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和谐与宽容的世界。围绕这一主题莱希丹博士、吴思科大使以及来自北京大学的张志刚教授、仲跻昆教授为大会做了主旨发言。

\
张志刚教授做主旨发言

      在主旨发言中,莱希丹博士从伊斯兰教教义出发,阐述了平等、宽容、互助互信等文化交往的基本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伊斯兰事务部文化交往的宗旨和具体议程。吴思科大使作为一名多年在中东工作的外交官,回顾了沙特阿卜杜•阿齐兹国王对弘扬伊斯兰中道精神所做的努力,并具体说明了在新的时代形势下,如何从更加积极的、温和的角度阐发“圣战”等宗教观念。张志刚教授从儒、释、道等多个角度,全面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和谐世界中的作用。仲跻昆作为一名资深阿拉伯文学研究专家,在他的发言中系统回顾了阿拉伯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并强调在文化交流中应坚持借鉴—传承——创新的原则,破除“西方中心论”影响下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迷信。

\
会议现场

      除主旨发言外,本次会议共设八个分论坛,分别为“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与当代中国”、“现代性与当代文明对话”、“东西方文学中的文化对话”、“全球化与身份认同”、“伊斯兰文化与多元文化的接触”、“宗教经典与文化对话”以及“历史上的文明交往与融合”。
      在“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分论坛中,专家们分别从“回儒”思想研究、个案对比研究等角度出发,剖析了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这两大文明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而“伊斯兰文化与当代中国”则着重于介绍当代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以及中国穆斯林聚居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此外,来自佛教界的代表还就伊斯兰教与佛教的修持方法进行了对比,发出了不同宗教间“和而不同”、互相借鉴的呼吁。
      “现代性与文明对话”分论坛中,代表们着眼于现代社会中文明对话的发展变化,探讨了伊斯兰思想家对现代化的看法,以及媒体在促进文明对话中的作用。“全球化与身份认同”分论坛的议题集中于身份认同对当代伊斯兰世界政治的影响,涉及了中东、中亚地区穆斯林居民的身份认同困境,以及黎巴嫩的族群建构历程。
      “东西方文化中的文学对话”、“伊斯兰文化与多元文化的接触”以及“宗教经典与文明对话”三个分论坛中的报告均以文本解读为主,涉及对《凯利莱和迪木乃》、《爱与黑暗的故事》等文学作品中文化交流因素的阐发,以及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不同宗教经典中核心概念与形象的对比。
      在最后一个分论坛“历史上的文明交往与融合”中,学者们对历史上文明交往的几个具体案例进行了梳理,段晴教授以其细密的分析为我们揭示了新疆地区考古遗存中的苏美尔文明痕迹,贾海涛教授对达摩这一中印交流史上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结构。肖坤老师则从文明交流的角度带我们重新认识了马木鲁克贸易这一伊斯兰世界中延绵数百年的历史现象。
      此次会议上除了正式报告外,与会者还就报告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大家均表示此次会议是一次非常好的交流学习机会,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

\
林丰民教授发言
      在闭幕式上阿卜杜拉•莱希丹博士和林丰民教授分别代表主办会议的沙特伊斯兰事务部和北京大学发言,对于会议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对参与会议筹备的相关人员以及来自国外的学者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此次会议也是是沙特文化交流项目的一部分,该交流项目自启动以来,已在欧洲、美洲、亚洲各地举办了多次国际研讨会。中沙双方均对会议的良好效果表示满意,并希望未来在文化交流项目的框架下展开更多合作。(文/张一哲,图/程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