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第三届北京大学南亚学系研究生学术论坛顺利召开
2016-04-27
2016年4月23日上午9点,第三届北京大学南亚学系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新楼501开幕。本届研究生学术论坛主要由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南亚学系举办,是北京大学东方学学科成立七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一。南亚学系主任陈明教授主持开幕式,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副院长吴杰伟教授、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凌建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周广荣研究员、南亚学系支部书记王旭老师以及姜永红、张嘉妹、张幸、张亚冰、王靖、范晶晶老师出席论坛。来自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南亚学系和世界文学研究所、哲学系、艺术学院的、研习语言、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等不同专业方向的22位硕博士同学向论坛提交了论文,并有19位同学在现场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到场的各位老师对同学们的论文做了详细的点评,提出了具体、中肯的建议,也为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指出了可能的方向与机遇。
老师对论文做点评
本次论坛共分四组。第一组以印度现当代文学作品为关注点,几位同学分别从后殖民理论、艺术风格、宗教和社会问题等不同角度对《微物之神》和泰戈尔的几部作品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具体的论文有:李芽《从〈微物之神〉看后殖民时期印度人的自卑心理特征》、张雅能《浅析泰戈尔小说〈沉船〉的艺术风格》、胡钧杰《试通过小说〈戈拉〉看泰戈尔的宗教改革思想》、胡俊麟《试析冯唐译〈飞鸟集〉所产生的争议》。
第二组同学的论文主题集中在宗教方面。边慧媛等四位同学主要从文本出发,以对古代文本的细读为基础,讨论了两大史诗、《鸠摩罗出世》和印度古代绘画等研究领域的不同问题;刘丽文则另辟蹊径,结合人类学研究方法对女神崇拜中的血祭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具体的论文有:边慧媛《试论〈摩诃婆罗多〉插话中的“婆罗门至上”》、池明宙《印度教神话中的工巧神灵——以两大史诗为例》、张婧《室建陀身世的演变与整合——从两大史诗到〈鸠摩罗出世〉》、马歌阳《对莫卧儿绘画若干问题的试论——从弗里尔藏〈罗摩衍那〉手抄本来看》、刘丽文《浅析女神崇拜中的血祭》。
第三组同学着力于历史梳理和文本考据,例如段南对猴行者形象的源流考察为孙悟空与哈奴曼之间的关系这一经典论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乐恒、姜一秀同学则基于过硬的史料钩沉功夫,对古代物质文化做了详实的考证。具体的论文有:段南《猴行者形象的诞生与图像分析》、赵雅杰《浅议摩竭图像的历史演变》、梅琳《俗世梵音——小议云居寺诸经幢底座“壸门乐伎”》、乐恒《从印度洋到朝鲜的胡椒贸易——基于〈朝鲜王朝实录〉的考察》、姜一秀《〈巴布尔回忆录〉中“茉莉”一条涉及到的几种植物考》、康宇《茉莉与耶悉茗考辨及其传入中国》。
第四组论文以哲学、语言学为中心,例如朱成明在比较视野下对印度哲学中一些关键概念做了发人深省的辨析;李灿则从翻译史入手,以“支谦”本《维摩经》为例考察了同形异义词和形近词的相关问题。具体的论文有:朱成明《无为有处有还无——略说梵佛本源精神的一致性》、李灿《“支谦”本<维摩经>翻译史诸问题》、吴蔚琳《“四毗尼”考释》、林 健《如来藏作为“涅槃生死之依”如何可能?》、查克利《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巴利语语法文献发展》。此外,未能出席宣读而提交了的论文有三篇:胡俊麟《试析冯唐译〈飞鸟集〉所产生的争议》、张忞煜《试析中世纪印度纺织工的宗教生活》、葛格《虚实之间的身份迷失——评R.K. 纳拉扬〈向导〉》。
下午4点,参与论坛的同学发言完毕。经过评选,本次论坛共有八位同学获奖。其中,博士生组的李灿同学获得一等奖;张忞煜、朱成明、赵雅杰、张婧同学获得二等奖。硕士生组的刘丽文同学获得一等奖;段南、张雅能同学获得二等奖。副院长吴杰伟教授向获奖同学颁发了证书。
获奖同学与老师们合影
下午4点30分,举行了北京大学云林奖学金颁奖仪式。南亚学系党支部书记王旭副教授主持仪式。陈明教授宣读了三十八位获奖同学的名单。吴杰伟教授致辞,感谢杭州灵隐寺以及社会各界对北京大学东方学科建设的大力支持。杭州云林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常法法师致辞,回顾了六年来灵隐寺与北京大学南亚学科建立密切合作的历程,表达了对学科发展进一步支持的愿望。南亚学系刘丽文同学代表获奖学生致辞,表达了对灵隐寺的感恩,并表示今后将用热情和学术成果奉献于社会。
云林公益基金会法师们与云林奖学金部分获奖学生合影
下午5点30分,全天的论坛和云林奖学金颁奖仪式在轻松的气氛中圆满结束。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各院系师生的积极参与,我们期待着下一届南亚学术论坛的到来,激励一代代学子将北京大学南亚研究的学术传统发扬光大。(南亚系供稿)
老师对论文做点评
本次论坛共分四组。第一组以印度现当代文学作品为关注点,几位同学分别从后殖民理论、艺术风格、宗教和社会问题等不同角度对《微物之神》和泰戈尔的几部作品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具体的论文有:李芽《从〈微物之神〉看后殖民时期印度人的自卑心理特征》、张雅能《浅析泰戈尔小说〈沉船〉的艺术风格》、胡钧杰《试通过小说〈戈拉〉看泰戈尔的宗教改革思想》、胡俊麟《试析冯唐译〈飞鸟集〉所产生的争议》。
第二组同学的论文主题集中在宗教方面。边慧媛等四位同学主要从文本出发,以对古代文本的细读为基础,讨论了两大史诗、《鸠摩罗出世》和印度古代绘画等研究领域的不同问题;刘丽文则另辟蹊径,结合人类学研究方法对女神崇拜中的血祭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具体的论文有:边慧媛《试论〈摩诃婆罗多〉插话中的“婆罗门至上”》、池明宙《印度教神话中的工巧神灵——以两大史诗为例》、张婧《室建陀身世的演变与整合——从两大史诗到〈鸠摩罗出世〉》、马歌阳《对莫卧儿绘画若干问题的试论——从弗里尔藏〈罗摩衍那〉手抄本来看》、刘丽文《浅析女神崇拜中的血祭》。
第三组同学着力于历史梳理和文本考据,例如段南对猴行者形象的源流考察为孙悟空与哈奴曼之间的关系这一经典论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乐恒、姜一秀同学则基于过硬的史料钩沉功夫,对古代物质文化做了详实的考证。具体的论文有:段南《猴行者形象的诞生与图像分析》、赵雅杰《浅议摩竭图像的历史演变》、梅琳《俗世梵音——小议云居寺诸经幢底座“壸门乐伎”》、乐恒《从印度洋到朝鲜的胡椒贸易——基于〈朝鲜王朝实录〉的考察》、姜一秀《〈巴布尔回忆录〉中“茉莉”一条涉及到的几种植物考》、康宇《茉莉与耶悉茗考辨及其传入中国》。
第四组论文以哲学、语言学为中心,例如朱成明在比较视野下对印度哲学中一些关键概念做了发人深省的辨析;李灿则从翻译史入手,以“支谦”本《维摩经》为例考察了同形异义词和形近词的相关问题。具体的论文有:朱成明《无为有处有还无——略说梵佛本源精神的一致性》、李灿《“支谦”本<维摩经>翻译史诸问题》、吴蔚琳《“四毗尼”考释》、林 健《如来藏作为“涅槃生死之依”如何可能?》、查克利《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巴利语语法文献发展》。此外,未能出席宣读而提交了的论文有三篇:胡俊麟《试析冯唐译〈飞鸟集〉所产生的争议》、张忞煜《试析中世纪印度纺织工的宗教生活》、葛格《虚实之间的身份迷失——评R.K. 纳拉扬〈向导〉》。
下午4点,参与论坛的同学发言完毕。经过评选,本次论坛共有八位同学获奖。其中,博士生组的李灿同学获得一等奖;张忞煜、朱成明、赵雅杰、张婧同学获得二等奖。硕士生组的刘丽文同学获得一等奖;段南、张雅能同学获得二等奖。副院长吴杰伟教授向获奖同学颁发了证书。
获奖同学与老师们合影
下午4点30分,举行了北京大学云林奖学金颁奖仪式。南亚学系党支部书记王旭副教授主持仪式。陈明教授宣读了三十八位获奖同学的名单。吴杰伟教授致辞,感谢杭州灵隐寺以及社会各界对北京大学东方学科建设的大力支持。杭州云林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常法法师致辞,回顾了六年来灵隐寺与北京大学南亚学科建立密切合作的历程,表达了对学科发展进一步支持的愿望。南亚学系刘丽文同学代表获奖学生致辞,表达了对灵隐寺的感恩,并表示今后将用热情和学术成果奉献于社会。
云林公益基金会法师们与云林奖学金部分获奖学生合影
下午5点30分,全天的论坛和云林奖学金颁奖仪式在轻松的气氛中圆满结束。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各院系师生的积极参与,我们期待着下一届南亚学术论坛的到来,激励一代代学子将北京大学南亚研究的学术传统发扬光大。(南亚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