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语言与跨文化交际国际学会2015年年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

      2015年11月27日-29日,语言与跨文化交际国际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guage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ALIC)2015年年会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今年的会议主题是“跨文化交际与社会实践—对话视角与未来走向”。本届年会由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及语言与跨文化交际国际学会联合主办,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承办,北京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
      27日上午8:30,年会开幕式在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新楼五楼报告大厅举行。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高一虹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北京大学副校长兼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党委书记李岩松、IALIC主席普鲁•福尔摩斯(Prue Holmes)、北京大学出版社副主编杨立范出席年会并分别致辞。开幕式嘉宾还包括英国坎特伯雷基督大学的艾德里安•霍利迪(Adrian Holliday)教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约瑟夫•洛•比安科(Joseph Lo Bianco)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的安然教授、浙江大学的吴宗杰教授、北京大学的关世杰教授、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邦妮•诺顿(Bonny Norton)教授、IALIC副主席韦罗妮卡•克洛斯比 (Veronica Crosbie)博士、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副所长高彦梅副教授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段长城主任等。李岩松副校长在致辞中对参会嘉宾与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他简要介绍了北京大学以及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的办学特色,强调了当前形势下举办此次年会的必要性,并预祝本次年会取得圆满成功。普鲁•福尔摩斯教授介绍了语言与跨文化交际国际学会的总体情况及主要目标,并欢迎所有对跨文化领域感兴趣的学者们的加入。杨立范教授在致辞中阐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一贯宗旨,并希望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能够一如既往地为参会专家们在日常教学和学术求索等方面提供贴心的帮助。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18个国家的约140名代表共同参加了本届年会。

\
李岩松致辞

\
普鲁•福尔摩斯致辞

\
杨立范致辞

      本届年会共举行了四场主旨报告。四位特邀专家围绕着语言的社会属性和对社会实践的意义展开了深入探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约瑟夫•洛•比安科教授作了题为“促进对话:东南亚冲突地区的和平构建与语言政策”的报告。比安科教授介绍了自己主持的缅甸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和缅甸三个州政府资助的“和平构建之初:缅甸国家语言政策”项目。项目调查了语言教育在解决多民族社会冲突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一干预性的实践项目通过促进政府官员、专家和民族群体代表之间的对话,各方共同参与起草解决冲突的方案,控制和缓解了冲突。浙江大学的吴宗杰教授所作的主旨报告题目为“让历史重新发声:跨文化的遗产实践”。吴教授以孔孟文化遗产地曲阜和邹城之间的古道为例,呈现并交叉解读了该地区古文献记载、西方旅行家的记载和照片、对当地居民的田野调查等跨越时空的多模态文本资源。这一行动研究使历史文化遗产在当下情境有了跨文化视角观照下的鲜活生命,也展示了民族志和多重文本对话的研究方法在重现、维持和延续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华南理工大学的安然教授在其“多元文化课堂的文化适应”主旨报告中展示了以中外学生为对象的互动课堂实践。安教授指出在中国课堂中教师能够构建一种新的跨文化互动模式,通过体验反思、文化冲突及动态协商使处于多元文化氛围中的学生相互适应,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互动的课堂实践不仅促进了外国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而且使原本意图去“帮助”外国人的中国学生也有了许多惊喜的自我觉察和成长。英国坎特伯雷基督大学的艾德里安•霍利迪教授作了题为“自我的建构与解读:多元跨文化背景下的创新与创造力”的主旨发言。霍利迪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在跨文化中阻隔常常限制着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及文化的交流,而通连则是基于我们先前经验寻求个人文化轨迹之间的关联。人们需要跨越文化界限找到彼此的共同之处,而非仅仅容忍对方的文化。因此,他认为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研究人员肩负着重大责任:寻求并建立打破文化阻隔的通连,以增强人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能力。跨文化研究领域已经超越了本质主义的传统,开始了自下而上的非本质主义研究范式。语言正在社会实践和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约瑟夫•洛•比安科作主旨发言

\
吴宗杰作主旨发言

\
安然作主旨发言

\
艾德里安•霍利迪作主旨发言

      本届年会中,与会嘉宾与代表们就跨文化能力与意识、身份协商与建构、跨文化交际与教学实践、本土社区跨文化实践、跨文化修辞与语篇、跨文化交际与多媒体实践、文化价值与理念、语篇实践、翻译实践、英语教学、跨文化体验、艺术与跨文化交际、教师教育与职业发展、跨文化交际中的性别问题、商务与政治中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教师信念与实践等16个方向进行分组讨论。各组代表就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在讨论中进行了阐述和分享,并进行了互动交流。整个讨论过程气氛活跃,具有建树性和启发性。
29日下午,主旨报告人吴宗杰教授、霍利迪教授、洛•比安科教授、北京大学关世杰教授、IALIC会刊主编马尔科姆•麦克唐纳(Malcolm MacDonald)教授就“社会实践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和与会代表们进行了精彩的专题讨论。主持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奥里根(John O’regan)博士认为,跨文化中的社会实践就是个体与他人建立一种意义联系的过程,而本次会议的许多议题都属于社会实践。我们要面对社会实践中的阻隔,寻找解决方法,建立我们共有的通连。吴宗杰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指出,跨文化领域的研究是对社会实践的一种贡献。洛•比安科教授认为社会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对话在解决冲突和相互理解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对话使我们能够通过集体的力量取得更大的成就。关世杰教授谈及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在对外传播中的中译英问题,指出一些依据词典的翻译有失准确。有听众提问,在面对暴力恐怖袭击频繁发生的现实世界时,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著述发表显得苍白无力。奥里根回应说,跨文化交际的话语实践本身,就是与暴力的较量。霍利迪用自己的理论解读了欧洲难民潮对未来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在表示忧虑的同时,也肯定当下每个人的跨文化实践可能带来的点滴积极变化。高一虹教授以洛•比安科在冲突地区的语言教育政策协商、普鲁•福尔摩斯团队在加沙为遭受战争创伤的儿童培训阿拉伯手语教师的项目为例,指出这些实践的现实意义,并补充了北大实例:选修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生曾对教室布局以及隐含的师生关系、教育理念做了跨文化调查,向学校教务部提交了调查报告和北大教室布局改造建议。后来校园中“排排坐”一统天下的教室布局发生了实际变化,出现了一教、文史楼等处的圆桌讨论式布局。这也是“从我做起”的跨文化交际社会实践。最后,麦克唐纳教授谈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理论构建的必要性。
      闭幕式上,语言与跨文化交际国际学会主席福尔摩斯教授对本届年会做了简要总结,对本届年会的论文质量及会务组织给予高度评价,并宣布语言与跨文化交际国际学会下一届的年会将于2016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

\
与会者合影

      年会期间,与会嘉宾与代表还在学术报告厅共同观看了由北京大学学生表演的“一仆二主”的戏剧演出。本次演出也是澳大利亚在北京大学进行的语言与跨文化交流实践活动的展出项目。
      本届语言与跨文化交际国际学会年会的成功举办为语言与跨文化交际领域内中外学者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与会代表们不仅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的热点问题,同时也展开了深层次对话,开阔了学术视野和研究思路。会议结束后代表们纷纷发来邮件,对会议的成功举办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通过会议交流大家更加深刻地领会了跨文化交际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也更加重视相关研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本届年会以其国际性、跨学科性和前瞻性成为语言与跨文化交际领域的一次盛会。它的成功召开,增进了与会各国代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今后跨文化研究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指明了发展方向。文/张建社、李桂东、任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