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北京大学德语系召开120周年北大校庆系友故事会

 

    值北大120周年校庆之际,德语系5月5日下午在民主楼208室举办“校友故事会”。德语系师生和返校校友在此欢聚一堂。活动分为学生文艺汇演和校友故事两个部分。活动由德语系副主任胡蔚老师主持。
    系主任黄燎宇老师首先致辞。他向校友们简要介绍了德语系的师资和教学理念,也对学科史发表了看法。他说,北大德语的学科史,远可追溯到德意志第二帝国宣告成立、同文馆开设德语教学的1871年,近可追溯到北大迁入燕园的1952年。民主楼可谓新中国北大德语人的摇篮。
    活动随后进入文艺汇演环节。2016级张皓莹同学朗诵了自己用德语写的成语故事《高山流水》;2015级杜心悦、刘汐雅、赖雨琦、罗梓丹、郭笑遥五位同学分别用中德双语朗诵了德国经典诗人和冯至先生的十四行诗;2016级同学还播放了他们在北京蓬蒿剧场进行表演和在奥地利格拉茨市中心广场上展示他们创作的诗歌的视频片段。胡蔚老师和奥地利外教石书乔(Stephanie Godec)对每个节目都进行了介绍和评论。胡老师强调指出,文艺汇演旨在“展示德语系今天的教学和精神面貌,请老教师、老校友检查”。
    故事会环节有五位校友按照入学顺序上台演讲。他们娓娓道来,向大家分享他们的北大记忆和人生感悟。2002级梁美霞结合自己在商务部欧洲司工作的经验,表示在北大德语系的七年学习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在追求实用的社会氛围下,德语系老师们依然潜心学术并带领学生研读经典,让人深感敬佩和感动。她希望同学们珍惜象牙塔里的诗意和美好,真正进入社会后再用自己的努力和脚踏实地,赢得周围人对“北大人”的尊重。1995级黄冰源现就职于上海外服(集团)有限公司。她告诫在场的师弟师妹,职场上,“北大人”的身份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压力。北大人要放下身段,踏实努力地做好每件事情。她也建议德语系学生要结合自己的人生规划,注重专业以外的课程学习和技能培养。1985级曹卫东毕业以后从事比较文学、文艺学、哲学和社会学研究。他不仅学术成就非凡,而且有着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和北京第二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校长,现任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兼中国冰球协会主席。他以自己学术“跨界”和大学管理的丰富经验现身说法,指出学术经历的广度和深度要以扎实的本科专业学习为基础。他提醒外语专业的师生面对现代人工智能的挑战,更要重视人文修养和通识视野的培育,成为博雅之士。1982级蔡公明毕业后曾在奥迪和奔驰公司担任高管多年,取得了非凡的业绩。2013年他华丽转身,创建了路画影视传媒公司,为的是实现自己年轻时当电影人的理想。他引用马尔克斯的话提醒师弟师妹,本心的召唤才是最应该遵从的人生选择。1960级刘光耀曾任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世界经济处处长、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首任总领事等职务。刘老学长用很多切身事例,向大家讲述了那个年代北大学生蓬勃的学习热情、老师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
    在故事会环节黄燎宇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北大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博雅讲席教授、著名历史语言学家段晴老师发来的贺词。早年就读于德语系的段老师感谢老师们给她的学术滋养,对德语系的语言教学大加赞赏,并强调语言素养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
    最后,德高望重的德语系老教授、85岁高龄的范大灿老师做总结发言。范大灿1953年入学,是北大迁入燕园和院系调整后的首批德语专业学生之一,毕业后留北大任教至退休。他首先梳理了北大德语系的传统,指出今天北大德语系的格局面貌,直接来自于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后发展至今的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当时的德语专业汇集了冯至、田德望、杨业治等一流的学者,为今天的德语系奠定了深厚的涵养和纯正的学风。他寄语青年师生,要继承德语系的优良传统,在校期间勤奋读书、专心读书,不论以后走到哪里,“多读书一定没有坏处”。
    参加座谈会的校友和同学纷纷表示深受启迪和感动。1995级校友刘晓燕说:“老先生的语重心长,德语系师生对于学术的执着,几代系友的倾情陈述,学生的精彩呈现,让人感动。感谢这个精彩的故事会。”

 

演讲嘉宾(从左至右):梁美霞、黄冰源、曹卫东、蔡公明、刘光耀

 

2015级同学朗诵诗歌                                             范大灿老师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