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第十八届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CIFCL)第十讲在北大举办
2018-11-05
2018年10月12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北京大学等高校协办的第十八届中国认知语言学国际论坛(CIFCL)第十讲,暨天博官方网站,天博tianbo(中国)语言学沙龙第566期,在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202进行。本次论坛邀请到了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的Stefan Th. Gries教授和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的Arie Verhagen教授,讲座的题目分别为“语料库语言学在认知或基于用法的学习者语言中的应用”、“走向整合的科学:语言、认知、行为和社会”。讲座由语言所所长高一虹教授主持。
Gries教授目前是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语言学系教授,兼任德国吉森大学语料库语言学(定量方法)教授。Gries教授在语料库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等交叉学科使用统计方法来研究语言现象,并测试和开发语料库语言学和统计学方法,是一位定量语料库语言学家。同时,他是一位基于使用的认知语言学家。Gries教授曾出版三部专著,编有七卷书籍,并且发表数十篇文章,其中许多发表在认知语言学和国际语料库语言学期刊上。Gries教授是《语料库语言学和语言学理论》总主编,《语言学与传播学的研究设计和统计》联合主编,《认知语言学研究》副主编,以及许多国际期刊和丛书的编辑。
Gries教授讲座的题目是“语料库语言学在认知或基于用法的学习者语言中的应用”,针对前九讲的内容,介绍了和学习者英语有关的三个研究。第一个研究使用多因子预测和回归偏离分析,对比母语为德语或西班牙语者和母语为英语者的that-补语结构(that-complementation),探究英语中影响that这一补语标记的因素。第二个研究同样采用多因子预测和回归偏离分析的方法,对比母语为德语或汉语者和母语为英语者的属格转换(genitive alternation),该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发现的非英语母语者过多或过少使用属格转换的结论有差异,并且个体使用属格转换存在差异。最后一个研究采用混合效应模型法(mixed-effects modeling),探寻学习者的与格转化启动(priming)。最后,Gries教授总结了语料库的优势并表达了对用好这一工具的期望。
Gries教授讲解“语料库语言学在认知或基于用法的学习者语言中的应用”
Verhagen教授目前是荷兰莱顿大学语言、文化及认知系教授,以及莱顿大学文学院荣誉课程学术主任。Verhagen教授曾是《认知语言学学刊》主编(1996-2004)。2005年出版专著《交互主观性的构建:话语、句法与交际》,极大地促进了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Verhagen教授研究的语法问题包括词序、被动、使动、连接词、特殊疑问句、补语和其他构式类型。Verhagen教授主持多个跨学科项目,研究课题包括比较人类语言和鸟鸣的文化演变,语言习得和语言演变的计算机建模,文学和非虚构的文体学和修辞等。Verhagen教授采用基于用法的研究方法,关注语法、话语和人类理解其他思想的能力(如合作基础)之间的联系。2016年联合主编《观点和意义结构》一书。
本次讲座的题目为“走向整合的科学:语言、认知、行为和社会“。首先,Verhagen教授简要地回顾了论坛前九讲的内容。然后,Verhagen教授从语言学内部和语言学外部等两方面论证了语言学是一门整合的科学。从语言学内部来看,Verhagen教授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出发,认为语言是在文化上不断演变(evolution)的体系,处于不断经历变异(variation)、选择(selection)和遗传(heritability)的过程,辅之以鸟鸣和风车的实例化(instantiation)作为进一步的证明。其中范畴(category)和实例化(instantiation)的概念极为重要。在这种观点下,语言不仅是一个系统,也不仅是一个过程,而是过程中的过程(a process of processes),一直处于演变的状态。从语言学外部来看,语言融合了个人的交流学习、文化演变(cultural evolution)和生物学演变(biological evolution),共同演变(co-evolution)是文化、自然及认知网络的蜘蛛,将语言学和其他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紧密地联合在一起。
Verhagen教授讲解“走向整合的科学:语言、认知、行为和社会”
在讲座的问答环节中,许多老师和同学们非常积极踊跃地发言提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融洽。不少高质量的问题不仅得到了教授们的赞赏,还让听众有机会听到教授更进一步深入讲解理论和实证方法,深化了对相关理论和方法的认识。 (文:周洁 图:叶永青)